雍烈娘娘庙位于陂洋镇古寨村。古寨村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这里村民朴素善良,对雍烈娘娘十分虔诚。雍烈娘娘在他们心中一直以来是和谐的化身,在方圆50公里影响很大。在港澳台及普宁、惠来、陆丰和陆河等邻近市县中,近一百五十多万人崇拜雍烈娘娘。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雍烈娘娘原名谢二,东晋年间出生,其兄叫谢一,太父谢肇嵩。谢二从小喜爱武艺,富有正义感,15岁时,学艺已成。为反抗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她召集家人,带领乡民,揭竿起义。后因兵败被俘问斩。临刑前,她痛恨黎元帅欺压百姓,凶残无道,便心生一计说:“黎元帅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看看你们今后谁能征服他?”于是皇帝借机把她与黎元帅一起问斩。可是谢二的尸身立而不倒。皇帝见了叹曰:“此女英烈义勇,真仙圣也!”随即红光一闪,谢二身首合一徐徐升天而去。皇帝即封谢二为雍烈娘娘,并下旨建庙纪念。清顺治年间,曾发生过一次洪水,古寨村前村后河水猛涨。这时浮起一个香炉,三天三夜没有随水漂走,水也因此而没有再涨,全村人畜财产丝毫无损。村民们甚觉奇怪,认为这是香炉显灵,便捞起来,只见香炉上刻着“雍烈谢圣仙娘”的名字,因此把它放在正对北门的一间茅屋奉祀。古寨村有18个姓氏,其中谢姓最多。谢姓人将其称为“姑婆太”。全村人给她设庙。同时,村中耆老将此事上报海丰正堂,县令闻报,亲临考察,确定真有此事,即呈报朝廷,将其村命名娘子寨。
据古寨雍烈娘娘庙会“历届总理榜”记载。自清乾隆40年举办首届庙会起,雍烈娘娘庙会,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日都要举行。每十年还要举行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这天,要请道士举行祭祀仪式,之后,将雍烈娘娘金身抬到戏台正对面的神棚里供奉。
每年前来雍烈娘娘庙赶庙会、朝拜的香客都是成千上万,场面十分壮观。其中尤以2007年的庙会最盛,时间长达7天。参加的善男信女有来自港、澳、台的同胞,有来自邻近市县的乡民达10万之众。每次庙会巡游队伍出游时,鸣锣开道,牌匾、灯笼等依序而行。雍烈娘娘神像由道士、耆老及信众簇拥相陪,各式民间艺术表演队伍载歌载舞。场面热闹异常。民众在香案桌上燃香点烛,摆放清茶、果品,恭迎雍烈娘娘到来,并祈祷娘娘保佑风调雨顺,合境平安。朝拜人群中,有来自邻近市县的信众,也有来自港、澳、台的同胞。他们对雍烈娘娘虔诚至极,用“朝肉香”的形式(将小香炉用线吊于手肘皮下)顶礼膜拜。巡游活动从早上8时开始至中午12时结束。
每次庙会,戏楼上总是好戏连台,整天整夜的连演连唱。庙坪里,玩龙、舞狮、跑竹马等竞相上演。庙会成了民间艺术展演。庙会期间,商贾云集,生意红火。小商贩们在庙坪两旁摆满摊点:香火鞭炮、小百货、糕点、水果等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美食有南塘鱼丸、爆米花糕、普宁面线、葵潭肠粉和罐粿,潮州炸金砖,瘦肉卷,还有古寨荔枝酒等。小吃有茶汤、豆腐脑、凉粉、糖瓜、糖饼、煎饼、烤红薯、李子串、腌杨桃、菠萝等等。儿童玩具有面具、古装戏剧木人、小车、刀矛等等。种类繁多,制作精巧。此外,还有扮抬阁、踩高跷、串马灯、舞醒狮、敲腰鼓、跳扇舞和扮八魔等。戏目有唐僧取经、八仙过海、沉香救母、昭君出塞和狸猫换太子等。庙会期间,玩乐的花样也比比皆是,过去有荡秋千和跷跷板等,现在既有歌舞团和马戏团的演出,又有小型游乐玩具。
雍烈娘娘庙会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有着深刻内涵和珍贵价值。它传承性强。自清乾隆40年开始至今,代代传承,香火不断;影响性广。每十年一次的大庆,有来自港澳台同胞,有来自普宁、惠来、陆河等县市的善男信女。人数众多;寄托性大。来自各地的民众,斋戒沐浴,寄托祈福求子的美好愿望;教化性强。自古以来,本地百姓在雍烈娘娘为民众舍身成仁的精神感召下,友好相处,胸怀宽广。
雍烈娘娘庙会还有着极其重要的民俗学研究价值。它具有浓厚的客家特色,是陆丰和陆河、普宁、惠来等邻近县镇一百多万信众的一项民俗活动。研究雍烈娘娘庙会这一民俗活动,对研究客家与福佬地区民间信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雍烈娘娘庙会,弘扬其为民舍身的精神。启迪来自各地的信众要珍惜时下富庶祥和的生活;对海外乡亲也有维系价值。通过庙会活动,促使海外侨胞增强乡情,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出力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