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小提琴第一人】马思聪的传奇人生,让周总理一生牵挂
来源:凡妈   发布时间:2018-04-24

马思聪(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中国广东海丰县人,中国作曲家、小提琴家与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他于1937年创作的《思乡曲》,被认为是中国20世纪的音乐经典之一。


马思聪早年曾赴法国巴黎求学,并在后来考入了法国的巴黎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1932年初,马思聪由法国回到中国,并在同一年与王慕理结婚。此后陆续创作了《摇篮曲》《绥远组曲》《西藏音诗》《牧歌》等多部著名音乐作品。1949年12月,马思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马思聪遭到了造反派的批斗。1967年1月15日晚,马思聪与夫人王慕理、次女马瑞雪和儿子马如龙出走香港,后由美国驻香港领事陪同飞抵美国。同年5月,在康生和谢富治的示意下成立的“马思聪专案组”(又名“002号专案组”)开始对马思聪出走的经过进行调查,株连马家亲属数十人。1968年,马思聪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这一罪名直至1985年才得以平反。

1987年5月,马思聪在美国接受心脏手术时手术失败,于5月20日逝世于美国费城,享年75岁。



【投身革命】

1939年10月,马思聪经过长途跋涉,一家三口来到重庆。在这里,马思聪结识了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朋友李凌。两人是广东老乡,又都是音乐文化人,彼此亲密无间。李凌从延安来,肩负周恩来交付的任务:要做音乐界上层的统战工作,许多音乐家是主张抗日的,要关心团结他们,人越多越好,要有一些知名的音乐家来关心支持音乐事业才好。

1940年5月,在重庆嘉陵宾馆的晚宴上,马思聪见到周恩来。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见。“周恩来大步流星地走到马思聪面前,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1945年,马思聪和徐迟同在重庆。8月,毛泽东为国共谈判事飞抵此地。9月16日,乔木告诉徐迟:“今天下午3点钟,你和马思聪两人,一起到红岩村去,到时候会有车子来接你的。”毛泽东和周恩来这次对文艺界的接见,谈话主要在毛泽东和马思聪之间进行。马思聪向毛泽东提出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毛泽东回应说:既要有普及工作者,也要有写提高作品的作者,鲁迅先生是一个写提高作品的作者,但如果大家都来当鲁迅先生,那也就不好办了。后来徐迟解释,毛泽东希望马思聪这样的大音乐家写一些提高作品,但同时也做一些普及工作。

1946年11月,马思聪到上海,与乔冠华、龚澎会面,出席由周恩来主持的上海各界人士座谈会。

1947年,马思聪任香港中华音乐学院院长,完成《祖国大合唱》。马思聪使用陕北眉户的民歌曲调,铺就开篇的歌曲,象征着光明从延安来。

1948年夏天,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来到马思聪的住所,用流利的普通话“顺道”拜访马思聪先生。大使直言不讳地说:中国要落在共产党之手了,共产党只要扭秧歌、打腰鼓,不要贝多芬、莫扎特;美国政府盛情邀请马思聪先生到美国大学任教;五线谱是世界语言, 希望能在美国听到马先生的琴声。马思聪当场谢绝。

数日后,一位西装革履的美国人来到马家,递上名片,他的名字是“Newton”(纽顿)。纽顿说,他受司徒雷登大使的委托,已为马思聪先生联系好了在美国工作的大学,聘请他当音乐教授,此次来访是请马思聪定下时间,以便他去预订马思聪和全家人飞往美国的机票。纽顿的结局和司徒雷登一样,在被马思聪坚决拒绝后悻悻离去。

当年,马思聪完成《春天大合唱》。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4月,在香港地下党的精心安排下,马思聪和一百多位知名爱国人士,从香港经烟台抵达北平。7月,马思聪被选为全国音协副主席。9月,作为全国文联代表,马思聪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出席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马思聪谱就《欢喜组曲》。

不久,周恩来约见马思聪,问道:如何在一片废墟上发展新中国的音乐事业?马思聪提出“人才第一”的观点,培养新中国的音乐人才,首先要办学校。周恩来应声说道:正在考虑建立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拟请马思聪先生出任院长。1949年12月18日,马思聪随周恩来出访苏联归来,即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时年37岁。

新中国成立后,马思聪是中南海常客。国家领导人宴请国宾,常请马思聪即席演奏。一次,周恩来把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拉到马思聪身边,打趣道:陈老总,我们三个人都是法国留学生,人家马思聪就学到了东西,而我们俩就没学到。意气风发的年代,意气风发的马思聪,为中央音乐学院校报题词:诚心诚意做一条孺子的好牛。



初到美国,马思聪一家的行动仍然受到限制,这是因为英国政府的要求,马思聪在香港“过境”,港英政治自然担心会受到“牵连”。1967年“文革”已经影响到了香港,当年5月爆发反英工人暴动,激动的中国工人高举“文革”式标语冲上街头,持续几十天的抗议活动导致数十人丧命,英国政府要求马思聪一家在美国尽量低调,应该也是出于对香港时局的判断。


马思聪一家的生活被照料得无微不至,王慕理与女儿马瑞雪曾一同观赏鲁宾斯坦的音乐会,在别墅的客厅里,一位姓麦的华裔工作人员负责放映新上档的电影,韩叙欧负责安排马思聪一家的生活。


  三个月后,马思聪在纽约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他虽然已躲过“文革”一劫,内心却远不能平静,他说: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和中国当前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说我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有什么越轨的地方的话,那就是我从中国出走了......


  从此马思聪开始了在异域的生活,而在中国大陆,经过一年的调查,1968年1月公安部“002号专案组”已经组织起全部的材料上报中央,经康生、谢富治圈阅,马思聪被定性为“叛国投敌分子”。但马思聪此时已经开始了在美国的新生活,1968年3月31日,他受台湾音乐年的邀请,赴台举办独奏音乐会,在那里他遇到了民国时就相识的许多老朋友。蒋经国的秘书郑彦芬代表“总统”宴请马思聪。马思聪分别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地举办音乐会,此后马思聪又于1972年、1977年、1981年、1984年、1985年多次访台,其中1981年两度访问,他的舞剧《晚霞》也由台湾方面投资二十五万美元首演。马思聪每次访台都会受到媒界的广泛关注,报纸还多次报道他到金门“劳军”演出。


【何日洗客袍】

1979年,马思聪的九弟马思宏突然收到文化部的邀请,邀他回国访问演出,马思宏在解放前就已定居美国,是海外颇具名望的华人音乐家,此前从来没有回中国大陆参加过演出,这次受邀似乎给了马思聪一个信号,关于他的“叛国”问题有了解冻的倾向。1980年6月3日,马思宏飞抵北京,与中央乐团合作演出,时任统战部部长的乌兰夫与马思宏晤谈。马思宏在香港接受采访时曾透露:马思聪的问题经乌兰夫出面已经解决,当年他出走是被迫,过些日子便会回国走一趟。这一说便是好几年。1984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给主管部门提出报告《关于我院原院长马思聪先生落实政策问题的请示报告》,当月月底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吴祖强应邀访美,报告中说:“我们考虑,吴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对马(思聪)置之不理似不妥。拟在我驻美使馆的帮助下,创造合适的条件,主动与马见面,向他致意、表示慰问。”


  当年的11月10日,吴祖强拜访了在费城家中的马思聪,此前已有数位来自大陆的私人朋友探望过马思聪,但带有官方色彩的会晤还是首次。吴祖强在回忆这次会面时说,马思聪先生当时已有七十三岁,但精神十分矍铄,他问了许多国内文艺界的情况,对“文革”中的遭遇却只字未提,会见只有一个半小时,临别时还笑着问吴祖强:“你们现在还开那么多会吗?当年我当院长时是见会就躲。”这让吴祖强倍感亲切。


  马思聪正式平反是在当年年底,中央音乐学院“平反结论意见”,其中的四条意见为:马思聪在“文革”前的表现是好的;他的出走完全是因为极左路线残酷迫害;建议中央和北京市统战部邀请马思聪回国,如他本人有要求,可以安排回国定居;对马思聪与台湾方面的交往不予追究。


  公安部迅速批示,对“结论意见”完全同意,1985年1月25日,中央音乐学院根据文化部、公安部的批复,公布《关于给马思聪先生彻底平反的决定》,2月12日正式致函马思聪本人,此时距马思聪出走已整整十八年。3月1日,马思聪的作品开始在广播电台播出,“马思聪”不再是一个回避的名字。


  马思聪被平反后心情非常激动,他准备于当年秋季返回大陆访问,甚至一度有过回国定居的想法。与此同时,尚与大陆处于敌对关系的台湾方面,却加紧了对马思聪的“劝告”,台湾《世界日报》曾发表《寄语马思陪》的社论,《青年日报》也发表了《马思聪强调绝不会回去》等文章,加上一年前《中央日报》刊登的《马思聪绝不会再上恶当》等,可以相见,台湾当局对马思聪归国的密切关注。1986年,马思陪一家赴台湾过春节,受到“总统”蒋经国、“行政院长”俞国华、“教育部长”李焕等政要接见,台湾方面积极筹备上演马思聪歌剧《热碧亚》,这深深地吸引了马思聪。一直到1987年年初,马思聪还继续为他的歌剧演出与台湾方面通信函,或许在马思聪的计划中,回大陆探亲访问是可以缓一缓的事情。


【噩耗传来】

  然后命运没有让马思聪再有喘息的机会,1987年3月8日,他患肺炎入院,又发心脏病,5月19日在费城做手术,因心脏严重钙化手术失败,20日凌晨溘然长辞。


  马思聪在美国安静地离世,他没有墓地,骨灰存放在费城一处宁静开阔的公墓最后边的骨灰堂里。直至2007年12月,在温家宝总理的亲自批示下,马思聪、王慕理夫妇的骨灰才迁回广东,安葬在白云山麓,与他结邻的,是他的好友冼星海。


在1971年7月,前往中国做出“破冰之旅”的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从北京返回美国,“托人向马思聪转达了周恩来的问候,转告了周恩来那段感人肺腑的话语”。周恩来的讲话是:我生平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多岁离乡背井去美国,我很难过。

1990年6月1日,被尘封了半个世纪的张学良,首度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席间,老人提出要求,要求“听《思乡曲》”。当《思乡曲》的温婉旋律响起在庆祝大厅的时候,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围护着老人的人们,默默流泪。



版权所有 · 2018 汕尾市图书馆
本馆地址:城建规划局办公大楼一楼 电话:0660—337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