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时的彭湃。
从事农运时的彭湃。
红场大门。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业周 摄
海丰六人农会小组塑像。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业周 摄
彭伊娜在彭湃故居向记者介绍情况。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业周 摄
1986年按原貌修复的彭湃故居。
彭湃铜像。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向鹏
彭湃,中国农民运动的先导者和卓越领袖。
1927年,彭湃领导创建起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他带领海陆丰农民率先在中国开展土地革命,创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彭湃的著作《海丰农民运动》是中共党史上第一部关于农民运动的专著。毛泽东称他是“农民运动大王”。
为探求这位被瞿秋白誉为“中国农民运动第一个战士”的革命历程,记者日前来到彭湃的故乡——地处粤东的汕尾海丰县。
从深圳开车出发,沿深惠东部沿海高速、深汕高速,疾行一个多小时,远处山头红色“彭湃故里”的大字跃入眼帘,提示着我们,海丰这一方红土地到了。
义无反顾背叛豪门
由有产者变无产者
很多人知道原苏联有“红场”,殊不知,离深圳约两百公里处的汕尾市海丰县也有个“红场”,亦即红宫红场。
挺拔的木棉树、轩峻的红台、朱漆的大门、红色的墙……走进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见到彭湃大量农民运动时期的文献、旗帜和武器等珍贵文物,脑海中不禁翻卷起当年农运的怒潮。当年彭湃领导海陆丰苏维埃政权活动的中心——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近日还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彭湃出身大地主家庭,却义无反顾走出豪门,寻找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发动农民运动,创建海陆丰根据地,直至英勇牺牲。其短暂而壮丽的一生,在革命史册上写下独特的篇章。
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馆长陈晓辉指着一件件文物,向记者讲述:1896年,彭湃出生于海丰县有名的大地主家庭,家里有“鸦飞不过的田产”。彭湃自述家况是:“被统辖的农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五百人。我的家庭男女老幼不上三十口,平均一人就有五十个农民做奴隶。”当时海丰县是广东社会矛盾尖锐之地,官绅横行不法,鱼肉百姓。自小生活在这里的彭湃,目睹了巨大的两极分化,以救国救民、变革社会为己任的他,最终背叛了家庭,领导农民同地主阶级作斗争。
彭湃早年在海丰第一高等小学、海丰中学、广州广府中学等校读书。为寻求真理,他东渡日本求学,并于1918年9月在李大钊、陈独秀等求学过的早稻田大学,就读于政治经济科。他说:“我选定此类专业,为的是将来研究我国政治经济,秉志改革”。
1921年5月,彭湃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后在广州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家乡海丰县进行理想的实践。他创办了“社会主义研究社”、“劳动者同情会”。
1922年,彭湃被任命为县教育局长。他利用担任海丰教育局长的机会,锐意整顿教育,聘用思想进步的留学生当校长、教员,倡导教育为劳动者服务,推广普及农村教育。他用毛笔画了一幅马克思的巨像挂在教育局内,表达他要以社会主义为指导,改造中国社会的坚定决心。刚上任不久,他就组织县城学生高举写有“赤化”的红旗,举行“五一”劳动节游行。海丰的官绅大为惊骇,县政府马上罢了他的职。
彭湃丢官后,把目光转向了广阔的农村,“下决心到农村去做实际运动”。
纪念馆内,一台早已锈蚀的留声机引起记者注意。1922年,彭湃刚开始发动农民运动时,用这台留声机放音乐吸引周边农民,并通过宣传来唤醒农民觉悟,让他们知道“农民团结起,革命搞到底,你分田我分地,有田有地真欢喜”的革命道理。
初到农村,彭湃穿着一身讲究的衣服,乡下人以为他来收租讨账,躲着他。后来他换上农装,戴上竹笠,光着脚板走到田间地头考察农民生活,学习用通俗的语言与农民交谈,向农民宣传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彭湃坚定地认为,半殖民地中国的国民革命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国民革命运动首先应是一个伟大的农民解放运动。
1922年7月29日晚上,彭湃与另外5位农民组成全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六人农会。彭湃将理想投入实践的第一步,是先把自己由有产者变成无产者。家中兄弟分家产后,彭湃把自己分得的田契亲自送给佃户。佃户不敢要,他就将田契全部当众烧毁,并宣布:“日后自耕自食,不必再交租谷。”彭湃烧田契的行动,在视土地为命根的农民眼里是惊天动地的事情,迅速传遍海陆丰大地。
最早引燃农民运动火种
创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在纪念馆内,陈晓辉指着一栋红色的平民医院旧址向记者讲述——彭湃领导农会,从农民最直接的经济利益入手,带领农民联合起来减租减息,抵抗苛捐杂税。为农民办免费教育,教农民记账、打算盘,让农民不受地主的骗。农会还在县城办了一所农民医药房,农民凭农会会员证看病,不收诊费,药费折半,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第一次享有了看病不用钱的待遇。农会还研究改良农业发展生产的办法;帮农民去跟地主、官府打官司,调和争端,解决纠纷;扶贫济困,救济孤老等。农民通过参加农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生活方面都直接受惠。短短5个月后,农会会员已达2万余户,农会管辖下的人口有10万之多,约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最早引燃农民运动火种的“农民运动大王”彭湃,被农民们称为“彭菩萨”。1923年元旦,海丰总农会宣告成立,“图农民生活之改造、图农业之发展、图农民之自治、图农民教育之普及”,彭湃不断为农民争取利益。1924年10月,彭湃等领导成立了广宁农民协会,并建立了县农民自卫军,之后指挥农民自卫军和孙中山大元帅府的铁甲车队取得了对地主武装斗争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减租运动。到1926年,海丰县农会会员达25万之众,占全县总人口65%。很快,农会遍及了广东省,广东省农会成立,彭湃被推选为执行委员长。
1924年国共合作期间,彭湃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出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彭湃提出:农民就是全国最大多数的国民,中国国民革命若不得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参加,则革命断不能成功。在他的提议下,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决定开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彭湃为第一届、第五届农讲所主任,并一直担任农讲所骨干教员。
记者见到,纪念馆内陈列着彭湃当年撰写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1926年,《海丰农民运动报告》开始在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中国农民》上连载。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农民运动的专著,瞿秋白评价“是中国农民运动第一本最有价值的著作”。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将该书列入《农民问题丛刊》中,并指出彭湃这篇著作及其他关于广东农民运动的材料“乃本书最精粹部分”。
1927年3月,中华全国农民协会成立,彭湃和毛泽东、方志敏等13人被选为执行委员,担负起领导全国农民运动的重任。彭湃和方志敏等支持毛泽东提出的重新分配土地主张。10月30日,在中共东江特委的领导下,海陆丰农民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举行第三次起义,赶跑了国民党反动派,夺取了政权。随后,彭湃受派从香港回到海陆丰,负责筹建工农苏维埃。
1927年11月,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马上着手进行土地革命和镇压反革命。彭湃主持制定了《没收土地案》,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最早的一个土地法规,苏维埃政权由此率先在海陆丰开展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土地革命。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部分起义部队撤退到海陆丰,彭湃在欢迎起义军大会上讲到广州起义失败时说:“这算什么,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畏困难,失败了再干,跌倒了爬起来,革命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在敌人的疯狂反扑下,海陆丰苏维埃政权顽强坚持了四个月。它为以后红色政权的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积累了经验,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为基地走向胜利的道路。
1928年上半年,彭湃领导的农民武装加上徐向前带领的广州起义部队红四师部分兵力,在海陆丰、普宁、惠来、潮州一带开展游击武装斗争,捍卫苏维埃政权。1928年11月,他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奉命赴上海,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书记。
1929年8月24日,彭湃因叛徒出卖被捕,受尽各种酷刑,仍坚贞不屈。8月30日,彭湃英勇就义,年仅33岁。中共中央很快得到彭湃等就义的噩耗。当晚,周恩来含泪起草了《告全国工人农民及其他劳苦群众书》,高度评价彭湃一生,并通知各级党组织举行哀悼。
史海
钩沉
周恩来曾在
彭湃故居工作
彭湃故居坐落在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桥东社龙津河畔,悠悠的龙津水绕彭家门前流过。彭湃在此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故居内,陈列着一幅《东征中的周恩来与彭湃》画像,周恩来以及东征军的苏联军事顾问、曾任孙中山国民政府的首席政治顾问鲍罗廷,20世纪20年代苏联在华军事总顾问加伦将军等曾在此居住、工作。
讲解员向记者介绍,彭湃故居始建于清末,主楼两层,面宽三间12.9米,进深10.9米,前廊仿西式建筑,风火式山墙,总建筑面积266平方米。 原屋毁于1925年6月,1986年按原貌修复。故居东侧得趣书室,原是彭湃的书房。1922年夏,彭湃与妻子蔡素屏搬到这里居住,并在这里组织了六人农会小组。第一次东征时,周恩来在此帮助建立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这是海丰、陆丰两县第一个党组织,由彭湃任书记。中共海陆丰地委刚成立时也在这里办公。1928年3月被国民党军队烧毁,1958年按原貌修复。
彭湃故居是海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门前的龙舌埔旧址,原是一快长方形宽阔坪。1923年元旦,成千上万的农民聚集在这里庆祝海丰总农会成立。此后许多重要的集会都在这里举行,1927年冬举行了数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焚烧田契471088张,租簿58027本。
人物
访谈
彭湃孙女彭伊娜追忆亲人
“祖父的革命理想神圣而感人”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向鹏
“祖父才华横溢,是一个有情有义、为理想无私奉献一切的人。”日前,彭湃孙女、广东省政协委员彭伊娜与记者来到彭湃故居。追忆祖父,她动情地说: “祖父那一代中华精英,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出生入死、无私奉献的革命理想,神圣而感人!”
“我虽然没有见过祖父,但看祖父的照片,当时他西装革履,生活优越。据祖父的五弟回忆,我祖父参加革命前穿的、吃的、用的,都是精致之极。从各种党史文献资料中了解,他还精于诗词书画,很有才华,为传播革命道理给农民写的诗深入浅出,画的画活灵活现;他给农会设计的会旗、为倡导新式殡葬,给其祖母设计的墓碑,风格时尚简约,至今看来仍然不俗;他留学日本时与爱妻相约,在中日两地遥望中秋月寄相思,显得诗意浪漫。”彭伊娜娓娓道来。
“就是这样一个出身大地主家庭的‘四少爷’,为了信仰,放弃了奢华的生活,背叛了富裕的家庭,立志变革社会。”彭伊娜说,虽然彭家富有,但彭湃目睹了国家贫穷落后,农民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底层,生活十分困苦,他立志变革中国社会,东渡日本留学,几经寻求认定马克思主义,并义无反顾地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而奋斗;他脱下西装革履,换上农装草鞋,深入农村,进行农民运动;他焚烧了属于自己的田契,还地于农民,无私为农民争取权益;为了信仰,他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矢志不移,为理想从容赴死之时,还不忘将上衣脱下送给难友。
彭伊娜说,受彭湃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感召,彭家的亲人们相继走上革命征途,先后有六人为中国革命壮烈牺牲,可谓满门英烈。
故里
寻踪
海丰曾被誉为
“小莫斯科”
在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一篇80多年前留存下来的新闻报道——《“小莫斯科”记游》,吸引不少人驻足观看。
1926年8月,共青团广东区委机关刊物《少年先锋》杂志一名叫杨白的记者来到海丰。3个月后,他发表了《“小莫斯科”记游》:苏俄革命9周年,海丰7万群众举行集会,高呼“十月革命万岁”、“中国民族解放万岁”、“世界革命万岁”等口号。游行队伍“由马克思路至十字街,又由中山路转至列宁路”。
据这篇新闻报道,1926年的海丰,已经拥有了以马克思和列宁命名的城市干道。杨白在当地采访时敏锐地发现,海丰使他回忆起从前旅居莫斯科时的种种情形,“农工运动,以及一般群众运动,都弄得很好,有点莫斯科的精神”。
数以十万计的农民发动起来,建成了一个“工友农友的小乐园”。1926年9月,毛泽东在《农民运动丛刊》序言中说:“陈炯明的故乡,历来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猬集的海丰县,自从有了五万户二十五万人之县农民协会,便比广东任何县都要清明——县知事不敢为恶,征收官吏不敢额外括钱,全县没有土匪,土豪劣绅鱼肉人民的事几乎绝迹。”毛泽东称彭湃为“农民运动大王”,认为“全中国各地都必须办到像海丰这个样子,才可以算得上革命的胜利”。
专家
点评
党史专家叶佐能:
彭湃是中国
农民运动先驱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向鹏
“彭湃是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先导者、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和著名的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创始人。”作为中共党史专家以及《彭湃研究丛书》的策划、副主编,今年80多岁的叶佐能这样评价彭湃。
叶佐能从上世纪50年代起进行海陆丰革命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课题是海陆丰农民运动和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史。“数十年来,我都在追寻彭湃等海陆丰革命先辈的足迹,在研究海陆丰农民运动和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史中,越来越深地体会到彭湃的历史地位,越来越深地被他的人格风采和精神魅力所折服。同时,我也越来越感觉到,要宣传好海陆丰,一定要先宣传好彭湃;要研究好、写好海陆丰革命史,一定要先研究好、写好彭湃。”
叶佐能说,彭湃1922年兴起农民运动,在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农民运动的纲领、方针、策略,海陆丰农运成为全国一面旗帜,广东农民运动推动了邻省(包括湘、赣)以至全国的农运;进入土地革命阶段,又是海陆丰最早响应秋收起义,在彭湃领导下第一次举起苏维埃旗帜,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影响之大,经验之丰富,有大量史料和中央决议可证。
“彭湃既是海陆丰的,也是全国的。”叶佐能表示,海陆丰地区在彭湃的领导下,涌现出不少全国之最,为中国革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其中包括最早掀起大规模的农民运动,最早创建苏维埃政权,最早实行土地革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