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正字戏
来源:陆丰宣传文化网   发布时间:2018-03-01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也有南下大戏之称,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系南戏遗响,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历来被中外戏剧界专家、学者誉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明洪武初年从温州、弋阳传入碣石卫,流行于粤东地区和闽南一带,泰国、越南、柬埔寨、新加坡、印尼和我国香港、澳门也曾有过演出足迹。

正字戏于2006年6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1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上曾涌现过著名正字戏表演艺术家陈宝寿、著名鼓师兼作曲刘彩、著名头手兼作曲陈金发、林送等。现有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3名、汕尾市级传承人5名。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是全国唯一的正字戏专业团体。

正字戏在剧本、声腔、伴乐、表演上都保留了南戏丰富精美的艺术遗产。许多剧本、表演、音乐唱腔也为地方其他剧种所吸收融化,故史上有“正字母生白字仔”之说。

正字戏的传统剧目约有2600多个,从东周列国到宋元明清的重大历史演义,为观众所喜爱。文戏有唱腔的160多个,武戏(包括提纲戏)有2500个左右,文戏有《蔡伯喈》(也叫《琵琶记》)、《刘希必金钗记》、《荆钗记》、《白兔记》、《三元记》、《金貂记》和《昊天塔·五台会兄》等。剧目大都是宋元南戏名剧。

声腔是剧种的灵魂。正字戏的声腔与伴乐丰富多彩,既具有南方温婉曼妙的雅韵,又不失北方慷慨激昂之气势,显示出古老浓郁而又精美独特的南曲音韵和风味。正字戏的声腔有正音曲(杂以弋阳、余姚、海盐、青阳、四平的一种腔调)、昆腔、杂调,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珍稀剧种。

正字戏向来注重表演,武戏粗犷、雄浑、豪放、潇洒,文戏雅俗共存,优美细致,承传南戏载歌载舞的优秀传统艺术风貌。如:追赶表演、舞七丈旗、抖靠旗、跑布马、升帐、登高台、南派武打和优美的水袖功等表演程式逼真精彩,各种排场运用自如。

正字戏在文化部、省获奖剧目有《姜维射郭淮》《百日缘》《张飞归家》《金叶菊》《换乌纱》《古城会》《百花赠剑》《刺梁骥》《刘文龙》等。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省府礼堂观看了正字戏《百日缘》,主演陈宝寿、蔡十二和音乐分别获特别奖和集体奖。1956年夏,陈毅元帅等国家领导人和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田汉,在广州观看了正字戏《百日缘》、《百花赠剑》、《古城会》的演出,并上台亲切接见,予以赞许和鼓励。1957年文化部在广州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戏曲演员讲习班,正字戏《百花赠剑》在讲习班演出,被著名京剧导演阿甲、戏剧专家郭汉城选为教材,同时原中国戏剧研究院副院长罗合如还在《中国戏剧报》载文好评,评说正字戏的音乐唱腔很好听,表演优美细致,有的地方有惊人的表演,恰如诗中的“警句”一般,还派女儿罗娜辉到双喜正字剧团即今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学艺三年。

2007年6月7日,正字戏作为广东省的唯一代表,以优秀传统剧目《姜维射郭淮》晋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受到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领导、专家的高度赞誉,认为广东正字戏的跑布马“富有中国戏曲形成之初的写实风格,古朴厚拙”,是“中国戏曲初生之际的艺术遗留”,“更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珍贵财富”。该剧荣获首届中国“文化遗产日奖”,并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

2010年7月陆丰正字戏剧团应邀参加香港首届中国戏曲节展演,剧目有:《三女抢板》、《金山战鼓》、《百花赠剑》、《刺梁骥》、《古城会》、《狮子楼》。同年10月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BMW中国文化之旅展演,都受到行家和观众的赞扬。2010年10月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中山大学联合主办的广东省特色剧种展演暨学术研讨会,正字戏《刺梁骥》、《古城会》参展均获优秀剧目奖。

2012年9月,在陆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陆丰正字戏剧团成功转制为国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

2013年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彭美英的著作《正字戏》荣获“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2015年,经作者进一步考证、充实、完善,并得到中国著名戏曲评论家郭汉城先生悉心指导、亲自为该书作序题写书名的《南戏遗响——“正字戏”》新版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南戏遗响——“正字戏”》的出版,为正字戏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为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作出了重大贡献。

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正字戏于大年除夕晚亮相2013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表演节目《得胜还朝》以中国戏曲绝活“跑布马”在民俗画卷《庙会》中精彩亮出。是广东唯一稀有剧种参加2013年戏曲春晚演出,也是汕尾市稀有剧种有史以来首次进入央视戏曲春晚。

2013年12月12日,正字戏精品剧《刘文龙》在汕尾马思聪艺术中心首演成功,得到专家和各界的高度赞扬。正字戏《刘文龙》以其独有的文化、艺术、学术价值,引起海内外媒体高度关注。自2013年12月首演至今,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华文化画报、新华网、南方日报、《南方》杂志、羊城晚报、广东文化网等中央、省主流媒体以及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美国侨报、加拿大商报等海外媒体对其进行大量报道,报道媒体近40家,媒体报道逾5万字。

2014年9月正字戏精品剧《刘文龙》荣获广东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同年11月获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二等奖, 2014年6月24日《刘文龙》全剧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九洲大戏台”播出,2015年10月入选中央电视台《多剧种百台精品大戏荟萃展播》,向全国电视观众和世界华人展示了中国南戏的风采和陆丰底蕴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

正字戏优秀传统剧目《青蛇传》于2015年春节参加由中共陆丰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下基层巡演;2016年6月录制为高清音像品并发行。

2016年1月7日晚,广东正字戏精品剧《妈祖》,在汕尾市马思聪艺术中心成功首演,剧中承传了南戏四大声腔,表演文武兼备,充分挖掘源远流长的妈祖文化,向当代社会传递一种“立德、行善、大爱”的高尚精神,引领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部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文化报、国家数字文化网、中国作家网、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东卫视、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香港文汇报、香港亚洲电视国际频道、汕尾电视台等媒体都给予宣传报道和高度赞扬。

2016年6月,由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彭美英传承、导演的正字戏优秀传统剧目《刺梁骥》《百花赠剑》入选文化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2016年度戏曲专项扶持项目“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其中《刺梁骥》剧中邬飞霞由彭美英徒弟钟晓琳饰演,《百花赠剑》剧中百花公主由彭美英徒弟林晓青饰演。

南国艺坛添锦绣,正字奇葩香满园。广东正字戏以其独特古朴典雅的艺术特色,打造优秀的艺术团队,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贯彻落实国家、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会精神,积极主动做好珍稀地方戏曲的保护工作,传承优秀传统剧目,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打造精品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用“中州官话”(正音)唱念,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稀有剧种。明初流入粤东,后扎根海陆丰。并曾在港澳、台湾、东南亚等地传播、演出。



正字戏有传统剧目2600多个,分文戏和武戏。文戏有唱腔,以曲牌体的正音曲(大板曲)、唱牌子(也称昆腔)为主、杂以乱弹、小调等。正音曲以“奚琴”领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唢呐伴奏。武戏(即提纲戏)没有或少有唱腔,用吹打牌子伴奏,渲染气氛。










正字戏传统有红面、乌面、白面、正生、武生、白扇、正旦、花旦、帅主、公、婆、丑等十二行当。

历史上曾出现过贝礼赐、孙禄、陈呀、林妈璋、张细抱、郑城界、林友平、陈宝寿、刘妈倩、廖潭锐、蔡十二以及刘采等着名艺人。




正字戏脸谱有毛面、水龟目、鹰咀、虎目等200多种图案。

文戏剧目,明代有宣德七年《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嘉靖年间《蔡伯皆》出土南戏抄本。另外,今仍保存着一批较完整的清代、民国抄本,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记录本。有“四大喜戏”《三元记》、《五桂记》、《满床笏》、《月华缘》,“四大苦戏” 《荆钗记》、《葵花记》、《琵琶记》、《白兔记》,“四大弓马戏”《义忠烈》、《千里驹》、《铁弓缘》、《马陵道》,统称十二真本戏。

其他传统剧目中,正音曲戏属弋阳腔、青阳腔系统,其中有《封神榜》、《古城记》、《草庐记》、《赤壁记》等史传戏和《目连救母》、《金印记》、《断发记》等传奇。

昆腔剧目属北昆中的“草昆”,其中有《马陵道》等北曲杂剧和《南华山》,《烂柯山》、《义侠记》等明清传奇。


正字戏的唱腔也保留着古老的面貌。正音曲中有很多曲牌直接继承了弋阳、青阳古腔,普遍运用滚唱,以大锣、大鼓伴奏,风格古朴。昆腔牌子有一百多支,其中“薪水令套”、“粉蝶儿套”、“醉花荫套”、“点绛唇套”等,均充分体现了北曲严格、完整的组织形式。

牌子以大锣、大鼓、大唢呐演奏,应用于武戏,善于制造气势磅礴的古战场气氛。

正字戏表演风格古朴、气派宏大,特别擅演“三国”连台本戏。武戏气氛热烈火爆,有独特、精彩的抖靠旗、抖肌肉、抖髯口、追赶以及古老的跑布马、独特的南派武功等表演程式,和逼真的对阵、开打形式。各种排场运用自如,善于表现各种历史、军事场景。



“正字戏”2006年已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上一篇:河田高景      下一篇:陆丰皮影戏
版权所有 · 2018 汕尾市图书馆
本馆地址:城建规划局办公大楼一楼 电话:0660—337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