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戏
近期,汕尾市海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首批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示范点,成为全市乃至粤东唯一的综合性示范点。海丰县着力推进文化大县建设,深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加大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力度,不断做强做大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西秦戏、白字戏、正字戏和麒麟舞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近一年的时间内,该县初步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共收集非遗线索1100条,调查非遗项目60个,涵盖了除杂技以外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曲、曲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仪、民间信仰、节令等15个门类,这些项目遍布在全县16个镇。该县注重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在普查工作中,建立了达8万字的纸质档案文字资料。对60个资源项目进行拍照,共拍摄照片600余幅。完成调查项目录音12小时,录像36小时,建立起音像档案。还收集民间作品、实物290件,建立起实物档案。同时,利用高科技建立了电子档案。该县挖掘整理了一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时加以抢救和重点保护。如竹马戏这个非遗项目,仅存在于该县西部山区赤石镇的一个村,该村已有多年未进行过竹马戏的演出,原来参加竹马戏演出的群众大多年事已高,随时有失传的危险。普查队通过当地的文化站,深入山区走访老艺人,请老艺人讲述竹马的制作过程和工艺,描述竹马戏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并进行了录像。同时,还抢救记录了曲艺坐唱和一批传统曲艺作品等。在此基础上,对白字戏和西秦戏这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重点抢救和保护,启动了人才培养工程,在海丰县光明职业技术学校开办全日制中专层次的戏曲表演专业,进行为期三年的培训,学生毕业后充实到全县各个剧团从事戏曲表演;注重对剧团自身学员的培养;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出版了《海丰童谣》和白字戏《白罗衣》等多部光碟,改编和排练了20多个新老剧目。同时,组织离退休老艺人对稀有剧种传统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
该县成功申报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西秦戏、白字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名录的基础上,麒麟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擂咸茶、海丰木雕、海丰八音、竹马戏、梅陇开市日、拂秋千等9个项目被汕尾市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海丰县政府批准并公布了刘亚梅吞吐拳、白字坐唱等25个项目为海丰县第一、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字戏
麒麟舞
目前,该县已成功打造了西秦戏、白字戏、正字戏和麒麟舞4大文化品牌,成为对外文化交流重点项目。该县近年来组织三大剧种赴港澳进行文化交流,得到了港澳同胞的广泛好评。(庄小杰 余作明 黄雄飞)
来源:《汕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