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有800多年历史、有南戏“活化石”之称的陆丰正字戏,以及南路影戏仅存的一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潮州皮影的唯一遗存陆丰皮影戏,双双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都扎根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陆丰这块热土上,枝繁叶茂,蓬勃发展,展示了古老戏曲的无穷魅力。
8年抢救了一大批剧目与资料
对这两个“国字”级珍稀戏曲艺术来说,其繁荣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年代久远,如果不用心抢救、传承,很多表演程式会像大浪淘沙般被逐渐漂白,最终难以继承。
如何留住戏曲菁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把古老戏曲艺术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陆丰市委宣传部认为,抢救、整理、保护历史资料是当务之急。
早从2008年开始,在陆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陆丰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陆丰市正字戏、皮影戏整理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启动整理工程,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正字戏和陆丰皮影戏,对清末民初海陆丰正字戏手抄剧本和陆丰皮影戏剧本展开抢救和保护工作,对正字戏和陆丰皮影戏的优秀传统剧目、历史音像资料进行整理、重排、拍摄,录制成视频资料,对两个剧种的历史渊源、声腔音乐、传统表演及历代名伶宗师有关资料等进行理论体系整理。
八年来,现已整理完成正字戏手抄古剧本剧目36卷共410多册、陆丰皮影戏剧本20多本;整理、重排了陆丰皮影戏传统剧目《嫦娥奔月》等;整理、重排、拍摄、录制第一期正字戏、陆丰皮影戏经典唱段、优秀传统剧目音视频37集(台);同时,《正字戏》、《陆丰皮影戏》二本书相继完成出版,珍稀戏曲整理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家级非遗项目得到了行之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保护并擦亮了“国字”招牌
“如果这些历史资料遗失甚至湮没了,那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所有的艺术传承将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后果不堪设想;而对正字戏、陆丰皮影戏的后学者,也将是在传承上的不可补救的遗憾,会令人扼腕叹息。”陆丰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陈炳银说。
为了把正字戏、陆丰皮影戏珍稀古剧本、音视频保护好,陆丰市正字戏皮影戏整理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不辞劳累,加班加点拍摄、重排,把历史资料导入电脑硬盘,做好备份;对古剧本进行校对、修整、核实;理顺戏曲目录、提纲及内容,录制经典唱段;整理、保存历史音视频资料,重排、拍摄传统剧目,并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
“我们通过整理、重排、拍摄、录制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保存了优秀戏曲的表演程式,比如正字戏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宝寿先生的视频资料,虽然只有短短的6分钟,但我们保存下来了,后来从事正字戏表演的演员就能够看到原汁原味的正字戏顶尖表演,就能使教学变得很直观,对后学者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陆丰市正字戏皮影戏整理工程工作领导小组顾问彭美英告诉记者。
多年来一直负责陆丰正字戏、皮影戏整理工程拍摄、后期制作的电视导演陈庭俊不无感慨。他说,在整理过程中,发现正字戏和陆丰皮影戏就像两座藏着无尽宝藏的花园,里面盛满了艺术的瑰宝,他为这国家级非遗艺术精粹所赞叹:“通过疏理、校对、修改、核审、保存等程序,终于真正把两个剧种的精华抢救、保护了下来。”
陆丰市委宣传部不仅通过实施陆丰正字戏、皮影戏整理工程,抢救、保护了两个“国字”级非遗项目。同时,又致力擦亮“国字”级珍稀戏曲艺术的招牌,把正字戏古剧本《刘希必金钗记》创新性整理打造成正字戏精品剧《刘文龙》。该剧展演大获成功,由此获得了广东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又根据正字戏传统剧目和陆丰皮影戏演出剧本打造完成了传统剧目《青蛇传》;最近改编的正字戏《妈祖》,首演取得成功,并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这些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汕尾地方戏曲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