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领导人之一黄鼎臣,曾留日学医,抗战时期在重庆挂牌,因医术高明,门庭若市。有些达官贵人欲以高薪聘他去做家庭医生,被他谢绝,而当《新华日报》社聘请他为医药卫生顾问时,他不怕戴上“红帽子”,毅然答应。原来,黄鼎臣是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共的老党员,后因联系人被捕失去组织关系,但他并没有彷徨气馁,仍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要求,自觉地为党服务。
从此,黄鼎臣常到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新华日报》社和周公馆出诊,给共产党人看病,有机会见到周恩来和其他南方局人员。他挂上听诊器时是医生,摘下听诊器时成了学生,津津有味地听周恩来讲时事政治,从中吸取进步思想的营养,用以充实自己的人生观。
南方局党组织也注意团结黄鼎臣,指定许涤新负责与他联系。
当时,陪都各界人士常到天官府郭沫若那里去聚会,讨论抗战形势,寻找民族前途,黄鼎臣也是座上客。只要哪天有周恩来到场,气氛就异常活跃,他对各界人士一视同仁,平等相待,推心置腹。给黄鼎臣印象最深的是,周恩来对不同意见从不强词夺理,而是通过透彻的分析讲清道理,使大家心悦诚服。
黄鼎臣回忆说:“周恩来同志在重庆负责南方局工作,从不放过任何同党外人士接近的机会。有什么事情,他都向党外民主人士通报,找大家商量。”正因为如此,党外民主人士对周恩来都敬佩有加,言听计从。
周恩来善于交友,把民主人士当作自己人。一天,各界人士照例在郭沫若处聚会,周恩来又来了,还拎着一个小口袋。他一进门就笑着说:“我刚从延安开会回来,顺便给大家带回一点小礼物。我这只小口袋里装的是什么,你们过一会儿就会知道。”
大约过了半点钟,郭沫若的夫人端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食物,黄鼎臣一看,原来是用延安带来的小米和红枣熬成的甜粥。入众人口中的是佳肴,大家心中想到的却是周恩来的深厚情谊。
1942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黄鼎臣与陈其尤在重庆相逢,陈其尤是他的广东海丰县同乡,老朋友,时任致公党中央干事委员会负责人。黄鼎臣向许涤新汇报了这一情况,许涤新就请他多联系致公党。黄鼎臣视为己任,常与致公党成员交谈,转达中共的主张。在黄鼎臣的影响之下,在政治方向上痛苦思索的陈其尤,开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更深的认识,思想上产生了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