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何须被冠名!”在6月23日广东海丰举行的“丘东平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影业公司编导、丘东平生前战友彭柏山的女儿彭小莲直言,一味强调丘东平是“革命作家”,是一种偏颇的认识,把他的作品等同于为革命政治服务更是遮蔽了他的文学价值。同样,刻意强调丘东平的革命性,对于把他的作品推向市场化,也将是一个局限。
她的发言引起部分与会专家的共鸣,同时也道出当下作家普遍“被标签”的尴尬现实。以丘东平为例,正因为他参加过“左联”,生前与胡风等“七月小说派”作家往来密切,才使得他自1950年代以来就被遮蔽,至今也没能得到很好的认识。同时也因为他的革命性,在新形势下他又被重新纪念。然而被贴上“革命作家”等标签,往往也意味着其艺术生命的被束缚与价值认可的局限。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蔡益怀就认为,丘东平超越了一般“抗战文学”的局限,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与世界战争文学比肩的水准。“丘东平通过战争这种特殊的环境写出深刻的人性,更是在作品中难能可贵地写出‘罪孽与救赎’的主题。”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会议在追忆丘东平生平事迹与创作道路的同时,更是就如何认识丘东平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这一话题做了深入探讨。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金钦俊认为,丘东平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他正式提出了现代战争文学,并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对战争的反思。《文学评论》副主编王保生则认为,丘东平的战争文学作品因其复杂性、丰富性与暧昧性,具有被不断阐释的可能性。
丘东平是现代军事文学的先驱之一,1910年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及抗日战争,1941年带领鲁艺师生撤退时在苏北牺牲。他的《通讯员》、《第七连》等作品在当时颇有影响,他耿直坦率的性情更为后人所铭记。
广东社科院哲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许翼心在发言中,通过自己对丘东平的生平寻访,生动地描绘出丘东平“逢官大三级”,从不惧怕权威的鲜明个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远东也指出丘东平的创作包含有特殊文学表达方式,这与他的生平履历、以及精神气质相关,更关乎他的人格信仰。